《心理学名词辞典》对感觉器官做了如下表述:感觉器官(Sense organs)普通称为接纳器官,从前一般人相信人类只有5种器官,就是眼、耳、鼻、舌与皮肤,所产生的就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与触觉等5种感觉。
但是科学研究显示感觉器官共有11种,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外部感官(etopive sense orgamns),接受体外刺激;
第二类是内部感官,接受体内刺激;
第三类是运动感官,接受运动与身体位置刺激。
外部感官又可分为距离感官与接触感官两种,距离感官接受距身体相当距离的刺激,接触感官接受和身体接触的刺激。
距离感官在眼、耳与鼻,产生视觉听觉和嗅觉3种。接触感官在舌与皮肤,发生味觉、触觉、温觉与冷觉4种。
内部感官在内脏与游离神经,发生有机觉和痛觉两种。运动感官在肌肉与内耳三半规管,发生运动感觉与均衡感觉两种。
我们知道,感觉的发展是陪伴我们一辈子的。感觉和知觉既分工又整合,促进我们的健康发展。如果感觉出问题,知觉势必受到影响。如果感觉统合有问题,左右脑的成长也会遭到挫折。左右脑运作混乱,认知和学习能力势必陷人困难中。
孩子的学习生活能力发展,主要依赖于大脑和身体运动神经系统之间的协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感觉统合。
当感觉统合不协调时,孩子的大脑和神经系统活动就向拥挤的交通一样,众多感知到的信息流通不良,混乱而缓慢,使孩子的认知、行为、学习、情绪等方面的发展出现异常。
当感觉的统合协调时,孩子在学习、运动、移动时,其大脑、眼、耳、手、足等高度的协调,在生活与学习活动中则表现出适应性强,在语言表达上表现出沟通能力强。
神经系统失调儿童往往在感觉统合方面展现出各感官信息在进入大脑后整合出现问题或不足。
譬如说,人类在进行一项工作时,会先观察自己和环境间的关系,再依照需要逐步完成,这便是所谓的运动协调能力。运动协调能力并非思考,它只是一种下意识的反应,没有记忆积累,属于身体的智能。
幼儿的语言学习,重于沟通,而不在思考。幼儿从不去记忆他讲过的话,需要怎么讲,他便怎么讲,不受思考的局限。幼儿语言学习能力远超过大人的根本原因就在这里。
运动协调能力会影响孩子对环境的认知,使自己和环境得以进行更积极主动地协调,也就是所谓的知觉运动。
我们知道幼儿在7~18个月期间,大脑右半球的语言区和运动协调区(motor plan)逐渐发展成熟,早期的感觉通路和感觉运动,逐渐发展出知觉运动(motor play)的能力,幼儿的自发性学习也大幅增加了。
这段期间,幼儿颈部后方的前庭神经核的功能也逐渐成熟,前庭觉在前庭平衡的促动下,快速成长。本体感也在触觉、大小肌肉及关节的协调下,发展得更成熟,幼儿身体的协调性也更为灵活了。
婴幼儿透过耳朵输人言语的信号,大脑的听觉区会分辨声音的形态,并操作发音器官一唇舌 、声带、鼻腔做出回应,并从为期一年的呀呀学语中,逐渐发展到能发出较清晰明确的言语。
除了用耳朵听,语言也需要视觉,对方的表情、手势、肢体动作,以至于语调、声音大小,这是比语言本身更具有沟通的能力。
但是,如果平衡感(前庭觉)不良,往往造成幼儿好动不安。平衡感(前庭觉)不协调,不但会使大小肌肉和身体其他感官配合不协调,而且会造成笨手笨脚,好动不安、注意力不集中等弊端,并直接影响孩子的语言能力、运动协调能力和左右脑的均衡发展。
人类感觉的发展过程主要有5个阶段。
第一阶段,建立感觉通路;
第二阶段,发展感觉动作;
第三阶段,认识身体形象;
第四阶段,形成知觉运动;
第五阶段,发展认知学习。
这些过程的顺利进行,有赖于大肌肉的健全成长,所以平衡感的好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特别是前庭信息及平衡感协调而成的前庭平衡能力,会直接干扰运动协调能力及语言能力的健全发展。
经由触觉及大小肌肉、关节运动、婴幼儿逐渐能掌握身体的灵活度,知道如何操作自己的身体。
本体感和运动协调能力,使婴幼儿对环境有足够的认知,进而影响语言表达、逻辑思考、科学探索及人际关系的成长。
因此我们说,当婴儿出生后,进行必要的以感觉统合为内容的发展性训练都是必要的。特别是神经系统失调儿童,更应加强
感统训练。